上周豐田發布消息,確定向中國自動駕駛領域初創企業小馬智行出資約4億美元。當下整個汽車產業歐洲、美國的企業都不斷在收縮調整的時候,豐田這個之前不聲不響的企業接連搞出動靜,一個是在CES上宣布“造城”(弄出了一個未來生活場景的實驗室),一個是在自動駕駛、出行服務方面不斷深入布局。從這個事其實也可以看出來:處在目前的逆周期中豐田不是在做產能擴展——而是做低估值的技術層面的收購和投資,以應對未來的需求。
圖1 “豐田有錢”的底氣是源自于其在全球汽車市場下行周期中的表現
1) 對小馬智行的投資
豐田和小馬智行是于去年8月宣布在自動駕駛領域展開合作。傳統整車企業由于開發體制和人員的限制,在合作中豐田還是很認可小馬智行的技術(這也是客觀說明中國在這一領域中軟件層面的潛力),決定啟動資本合作加快在中國推動自動駕駛的實用化。豐田和小馬智行此前建立了在豐田提供的雷克薩斯RX上配備小馬智行開發的自動駕駛系統,在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公路上測試等合作關系。
圖2 豐田和小馬智行的合作
這下“一言不合”豐田就砸下去4億美金。而在今年的東京奧運會上,豐田是要考慮部署面向MaaS(出行服務)的純電動自動駕駛汽車“e-Palette”上的系統,目前也考慮將小馬智行加入整個服務系統。事實上運營無人駕駛測試車隊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,尤其在擴展過程中也需要大量的資金,而且出現了中美市場分立的趨勢,也就是說需要在中國這個市場有獨立的發展軌道。而最近11 部委聯合下發《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》的通知,提出到 2025 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、產業生態、基礎設施、法規標準、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基本形成。
這就有現實的需求,而經歷過一輪燒錢以后,需要有能扛旗的車企出來站在后面充當一個基礎(基準)的角色。
圖3 豐田的MONET構想,之前在海外是和軟銀協同
總的來看,豐田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發展不光靠自己,也在中國、美國兩個發展迅速的地方進行投入(投資)。在美國主要與Uber 在自動駕駛領域展開大規模合作(2018 年 8 月,豐田向 Uber 投資 5 億美元),計劃于2021 年將豐田 Sienna Minivan 自動駕 駛系統部署到 Uber 共享網絡,充分利用 Uber 的自動駕駛技術和豐田 Guardian 先進的 安全支持系統。這個投入在去年4 月繼續加碼,豐田、Denso 公司和 SoftBank Vision Fund向 Uber ATG 投資 10 億美金,并后續提供3億美元的額外資金,予以支持。
圖4 豐田和Uber的合作
2) 豐田的自動駕駛開發路徑
豐田整個開發路徑是基于高級輔助駕駛ADAS的“Guardian”和完全自動駕駛Autnomous “Chauffeur”兩個方向去走的。Guardian是建立在原本豐田的ADAS系統上一步步進化下來的,發展成高級駕駛輔助L3的演進方向,監控車內外環境,在緊急情況下可向駕駛員發出經過或介入駕駛要求,使車輛能達到安全狀態,以Lexus LS 的“Lexus Safety System+A”,逐步在高端車嘗試。Chauffeur 是內部自身研發的自動駕駛系統,從Platform 3.0自動駕駛測試車,(基于雷克薩斯 LS 600Hl),并且逐步迭代P4 自動駕駛測試車。這里涵蓋比較完整的研發機構。
1) 日本本部:包括豐田汽車公司和豐田中央研究與開發實驗室,這塊是本部邏輯,面向整合和項目的。
2) 美國:豐田在美國是重要的研發機構,首先是投資10億美金的豐田研究所,由Gill Pratt領導,主要負責自動駕駛和AI的研究機構。還有豐田汽車北美研發(TMNA R&D):在密西根,這個和自動駕駛沒太大關系,主要涵蓋產品開發等工作;豐田合作安全研究中心(CSRC):與美國的大學、研究機構合作,重點研究車輛的新型安全技術項目。Toyota Connected:在運營中提供了一系列數據和計算機科學服務;而豐田IT開發中心是一個支持性的部門。
3) 歐洲的自動駕駛汽車研究(TRACE):主要是協調外部,位于布魯塞爾的歐洲高級研究團隊,目標是與歐洲各地的專家合作,致力于自動駕駛汽車的計算機視覺領域,這個類似實驗室的松散組織,合作伙伴包括魯汶大學,劍橋大學,布拉格CTU等研究機構,主要通過這些合作伙伴提供算法并整合到實驗車輛里面。
預期3-5年內,自動駕駛的車隊運營還是要牽涉到很多的資源,包括工程力量和不斷優化技術,而且監管層面存在一個放松和加嚴的螺旋式周期,汽車行業里面花錢的地方太多,現在看下來在逆周期還能持續投入的企業并不多。 |